12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9版“大思政”专版刊发我校党委书记韩泽春署名文章《“四个一流”建设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文章对我校近年来以“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一流的马克思主义育人园地”为抓手推动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工作作了宣介,指出身处抓思政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最好时代,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要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东风,以坚强党性和更高站位,以强化领导和高位推进,以严明纪律和过硬作风,以细化举措和务实做法,在全方位推动办学治校育人高质量发展中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原文如下:
晋中学院:《中国教育报》专文报道我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澳门官方直营威尼斯
韩泽春
晋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以“四个一流”建设综合推动学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流”建设即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研究高地、思想阵地和育人园地。
聚焦突出问题,提升短板弱项
针对思政课教学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四个一流”建设目标内在地要求思政课建设要采取多重教育主体、多门课程、多个平台、多种教育资源联动融合的整体性思维,充分发挥协同聚力效应,践行“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肩负起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使命。
强化顶层设计,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学校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院系、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予以支持和建设。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马院、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校领导听思政课、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党委书记、校长每年至少两次到马院现场办公,调研问题、排忧解难,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马院牵头实施、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在政策、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和全面保障,全面落实和践行党和国家提出的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强化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思政课建设和马院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体系高站位高质量推进。制定《晋中学院思政课教师岗位绩效分配管理办法》,按每人月均不低于1000元标准落实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奖励性绩效倾斜政策,按在校生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
强化协同育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机制保障。一是集体备课实现常态化。为解决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马院在多年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不断向校外拓展参与备课的人员范围,创新备课形式,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举办跨省、跨区域、跨校、跨教研室等多类型集体备课,促进思政课建设取得新成效。二是实践育人实现协同化。为解决实践育人方式单一的问题,学校推动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将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微视频制作、社会调查等形式融入思政课。同时,充分利用晋中市烈士陵园、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协同开展红色教育、志愿服务、振兴乡村、党史学习教育、国防教育等活动。三是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实现融合化。为实现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学校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融合化,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为思政课教学增加底气和灵气,践行“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强化引育并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引育管服留”同步化。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柔性引进制度,积极解决人员、经费、办公空间等问题,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落实思政课建设所要求的生均经费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在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采取鼓励引导、绩效激励等办法,助推在职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思政相关专业人才引进、培育和关爱服务工作。二是老中青“传帮带”制度化。对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传帮带”,为其指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听课、备课、制作教案等方面加强指导,帮助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加强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培养,努力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位、学缘结构合理且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三是特聘教授聘任灵活化。推进马院内外、校内外、省内外平台资源有机融合,千方百计联系和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行业先进模范等讲授思政课。积极探索落实特聘教授制度,招聘、返聘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校内外专家学者,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
聚焦盘活资源,实现“三全育人”
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解决不同学段思政课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问题,学校积极参与推进山西省晋中市晋中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兄弟院校和当地教育局联合举办多次集体备课,参与人员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各县市教育局和市属学校的政教科负责人、思政教研员及各县市选派的基础教育各学段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真正实现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协同贯通和螺旋上升,获得了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针对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学校通过结对共建,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实现有机融合、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出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致力于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强化示范引领和资源共享。2020—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40项,28个课程思政项目获批省级课题;推进17名思政课教师与各教学院系结对子,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建设培育课程1门,获山西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社团结对子。思政课教师与全校56个学生社团开展结对子活动,充分发挥对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作用。作为社团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以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开辟思政第二课堂,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及时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直面学生存在的普遍性思想困惑,为学生解疑释惑、注入思想正能量,近3年为学生社团作专题讲座200余场。
聚焦立德树人,取得工作新成效
教育教学稳步提升。学校将所有思政课均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新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思政教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马院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示范院系。思政课教师在省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三等奖,专业课教师在全省课程思政赛讲中获二等奖。
科学研究逐步增强。学校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和“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两个研究平台,积极发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宣传阐释、社会服务作用,在课题申报、举办讲座、学术研讨、咨政育人等方面发挥智力支撑作用。近3年,思政课教师申报教改和科研项目4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教材10余部。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校通过问卷形式调研教学效果,数据显示,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较高。本科生理想信念愈加坚定,入党意愿更为强烈,近5年提交入党申请书人数大幅度增长,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之外的本科生选择跨专业考取马学科硕士。近年来,本科生受思政课影响,家国情怀更加浓厚,志愿到基层、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36项、省部级奖励348项,“大创”项目获国家级立项86项、省级立项251项,“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奖励111项。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升。
我们身处抓思政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最好时代,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全校上下将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东风,以坚强党性和更高站位,以强化领导和高位推进,以严明纪律和过硬作风,以细化举措和务实做法,在全方位推动办学治校育人高质量发展中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